撞了墙的崔永熙,还能成为"国产小卡"吗

来源:360直播
崔永熙在新秀赛季展示了绝对的天赋,从上赛季后程开始,郭士强指导也有意识的不再把小崔当作工兵使用,而是让他从单纯的蓝领侧翼三号位转型成能够消化球权的二号位持球手。

从崔永熙本赛季直接票选为全明星首发就能够看出,球迷是多么为小崔的天赋所着迷,并且期待他成长为我们脑海中设想的那个“CBA小卡”。

可是,从去年夏天的国际赛事到新赛季的联赛,小崔都没有展现出足以令人满意的进步。虽然他作为蓝领侧翼的底色仍然坚实,但持球技能的开发停滞不前。

崔永熙本赛季的回合使用率从上赛季的19%提升至21.5%,超过了83%的同位置球员。但球权增加的同时,小崔消化起来却感觉有些吃力,一方面是他的真实命中率从57%掉到了55.6%,排名从超过全联盟74%的级别,掉到了平均线附近。

尽管失误率比上赛季要改善一些,但与全联盟横向比较,仍然是中等偏下的水平。在回合使用率前10的本土球员里,只有两个人的失误率要高于平均水平,一个是郭昊文,另一个则是小崔。

而且,如果我们把回合使用率和助攻率结合在一起看,小崔本赛季不升反降,从排名来看,也是从原本的联盟一档,掉到了只比平均值好一些的水平。

其实一名球员在得到更多球权后没有打出相应的效率,无非是个人球技水平无法匹配球权的增长。

如果我们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放在崔永熙这个从三号位工兵转型成二号位持球前锋的案例上,其实就可以具体为在阵地战中处理球能力的不足。

持球前锋需要的技能点,简单来说就是:运球突破、运球投篮、持球策动攻势的能力。

而前两点尤为重要,因为个人的得分威胁才是你改变防守、策动攻势的大前提。

但崔永熙在这两件事情上做得不够好。运球突破方面,小崔在比赛里给人的观感是他好像没办法干脆利落的把面对面的防守人给甩掉。

大家必须理解一件事情,虽说篮球始终是一项以身高论英雄的游戏,但身高带来的绝不完全只有优势。身高高的球员离篮筐更近是物理定律,但高的人重心不如矮的人低也是物理定律。

当崔永熙在三分线外运球突破时,他要面对的大多都是身高不足2米01的防守人,在这种对位上他往往会被重心更低、脚步更碎的防守人黏住,没办法形成对篮筐的直接冲击。

第35轮对阵北京首钢,崔永熙全场只有6分进账,当值解说杨健的一番话戳到了小崔的痛处——“今天崔永熙运球运的多了,效果都不好”。因为他无法摆脱雷蒙的纠缠,甚至在第4节几乎完全没处理过球。直到加时赛后半节,郭士强指导更是直接把小崔摁在板凳上。

像麦迪那样身高2米03却还有极其恐怖的第一步速度总归是凤毛麟角。当第一步无法靠速度抹掉防守人,那么另一套方案就是要靠身体的强度强行顶开防守打开一条通路,但显然体重只有93公斤的小崔并非推土机式突破的铁牛。

运球遇到强度容易踉跄,本质就是运球基本功不行

挡拆出球失败,想要强攻也没有顶开防守,只能玩自投自抢这种高难度操作

所以在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崔永熙会用一些高难度的动作完成进攻终结,一方面是他父亲从小就告诫他要会“躲”防守,这是主观上小崔就有意愿这么做;另一方面则是客观被动的原因,因为小崔没办法干脆利落的甩掉或挤开防守人,那么就只能另辟蹊径,用这样高难度的躲避来完成终结。

所幸崔永熙有顶尖的身体素质,能支撑他打这种高难度的球,不至于变为五大囧。但这终归是对终结的稳定性有巨大影响。

这球虽然进了,但第一步明显过不掉防守人,只能靠着身体素质欺负对手

也因为这样,崔永熙更习惯于在反击中冲起来处理球,这样他能利用身体优势去掩盖很多小技术的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他通常面对小打大的错位会更加自如,而不是直觉上用身高坐打比自己矮小的球员。因为大个子一般跟不上他的脚步,这样他能够规避自己运球不行的弱点,用简单直接的方式攻击篮筐,提高效率。

小崔打没他快的吴冠希就很舒服,他可以靠着节奏变化轻松过掉对手

打沈梓捷也一样,大鸟跟不上他的脚步,防守如果黏不住小崔,他的运球就能缓解很大压力,就会打得比较从容

第27轮对阵浙江稠州金租,小崔8投2中只有7分进账,外加4次失误。但第31轮面对同样的对手,他却打出了31分的赛季新高。看起来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但实际上却符合逻辑。

因为第27轮余嘉豪生病缺席,稠州排出了小阵容应战,虽然露出了很多错位,但都是大打小的错位。就像前面说过的,崔永熙遇到小个子的贴身防守反而极其不自在,全场比赛2次运球攻击,2次低位单打,全部无功而返。

运球基本功不够熟练,让崔永熙在突破攻击篮筐这件事情上不那么灵光。而运球投篮这个持球攻击手的必修课,崔永熙又欠缺绝对的稳定性。或者说,在投篮这项基本功上,小崔缺乏绝对的稳定性。

虽然小崔55.6%的真实投篮命中率还算可观,但在我看来,数字上的优劣有时候不太容易分辨一名球员持球攻击的效果,比起绝对意义上的命中率数值,能不能以稳定的方式威胁防守才是更能检验一名持球攻击手水平的指标。

这件事情不难理解,比如科比,一看效率不高,但实际在比赛中却是每一回合都令防守提心吊胆,而且是几乎每个夜晚都能招招致命。

如果我们把崔永熙的比赛分为不同的阶段,那其实投篮命中率的起伏就会非常明显。在第36轮之前,一直作为主力的小崔投篮命中率是44.6%;在第36轮被降格为替补后,这个数字变成了53.3%;而在第39轮重回首发后,这个数字又变成了46.5%。

假如把统计的指标从“投篮”细化为“三分”,你会看到更大的起伏——第36轮之前,小崔的三分命中率是35.7%;打替补的阶段是50%,而重回首发之后又掉到了25.9%。

我不知道这种投篮稳定性的缺失是不是与他的大手有关,这大概是不可避免的“硬件”原因。而在“软件”层面,正处于转型期的崔永熙还在“持球”和“无球”的夹缝中来回拉扯,这无疑是削弱了他投篮的稳定性。

经常打球的朋友应该都能理解我在说什么,持球攻击手和无球终结点所需要的技术动作要领其实完全不同。

无球终结点更多是“接球就投”,这项技术和行进间的运球干拔投篮相比,腰部腿部的发力不同,出手前调整布点和节奏的方式不同,对于人球结合状态的要求也有巨大的差异。

小崔这球运完球以后,明显找不准投篮发力的步点,最后投了个三不沾

不仅如此,持球主攻和无球副攻所承担的体能消耗,也是截然不同。更重要的是,这两种状态对于球员战术意识的要求也不同,当你作为持球主攻点,那么“以我为先”是优先级最高的事情,而这是和习惯于等球再进攻的无球终结点完全相反的概念。

所以我们常常能看到崔永熙在比赛里处理球显得犹豫,这应该是意识层面还没完全扭转的原因。

这一球就很明显,让小崔完全一对一运球投的节奏明显不够顺畅

综上所述,崔永熙之所以在转型过程中卡壳,本质上是他的小技术还未能适应阵地战持球攻的小空间环境。而技术上未能匹配,就更让自己在意识和心态上更加怀疑和踌躇。

而目前小崔的舒适区,还停留在定点接球后的二次攻击。

这是每一个无球终结点想要转型为核心的困难点,大洋彼岸的NBA也逃不过这样的篮球规律。比如篮网队的米卡尔-布里奇斯,因为小技术不过关,阵地战中就很容易吃瘪,再加上出名之后会遇到对手针对性的防守布置,所以本赛季也和崔永熙一样撞到了转型受阻的高墙。

无可否认的一点是,崔永熙本赛季的发挥并不合格。

可是我们也必须认清现实,这条转型之路原本就是充满艰难险阻的。一方面,当今的中国篮球界没有成功的转型案例可以作为崔永熙学习的范本,身边队友也没有走过这条路的老大哥,同位置的队友也几乎都是工兵。

而且,教练也缺乏相关的养成经验。毕竟像崔永熙这种高级天赋并不多见。说到底,郭士强指导也是第一次接这样的大单,虽然在意识和理念上能够意识到小崔的特殊性,但如何实操?那始终是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摸着石头过河。

另一方面,郭士强指导对龙狮管理层许下的赢球承诺还在,他们已经度过了放养年轻球员的“初创期”,已经到了争取胜利的“准成熟期”。在战绩压力之下,郭士强指导其实没有那么多底气放开手让崔永熙练级,这不现实。

尽管郭士强指导始终会挤出一点时间让崔永熙多以赛代练,体会真实情况下持球者的处境。比如摩尔受伤,巴里-布朗报道之前,郭士强会给崔永熙不少弧顶持球策动的自由度。很多时候,当坎普在场,小外援休息的阶段,郭士强都愿意给小崔用球学习的机会。

但以崔永熙目前的的持球水平,对于一支想要争取胜利的球队始终还不够看。郭维盛在解说时一针见血:“崔永熙处理球的火候还不够,如果让他多做这些事情,会暴露他的问题,在国家队打球就是这样。”

即便是非常欣赏崔永熙的乔尔杰维奇,并且带着锻炼新人的战略任务,亚预赛期间也只是给了小崔场均13.3分钟的空间,只比边缘人王睿泽、余嘉豪和付豪多而已。

那更何况现在战绩正处于崩盘边缘的龙狮队呢?

崔永熙除了自身技术打磨不及预期之外,还处于大环境的漩涡之中。

而且,龙狮不稳定的财政状况让所有队员都是“待价而沽”,在这种情况下,崔永熙下赛季还是不是龙狮队的一员都说不准,球队又怎么能坚定的以绝对长远的眼光去看待小崔的使用呢?

有天赋的年轻新星,固然是不应该只局限于配角的工作。但当他的练级与球队的直接利益有不可避免的冲突呢?

这种时候,如何抉择总归是个难题......

可是,如果不付出这些试错成本,崔永熙永远不会兑现天赋。

还是那句话,尽管小崔的成长不尽如人意,但他还是在一些场合里展示了他作为持球手的可能性。

小崔是有能力处理球的,他需要更多这种场合来完善自己的思路和提振信心

也许本土球员里,只有小崔能把这种运球投篮变成稳定的得分手段?

当年马刺在练小卡的时候也付出了不少成本。这也告诉我们,球队的配置和环境至关重要,当时的马刺有老大哥兜得住战绩,这给小卡创造了足够的容错率,他可以在这个体系里大胆自由的尝试自己的新角色。

同时,也有可靠的投篮教练英格兰德不断打磨他的投篮,让他的持球组织和突破真正成长起来之前,也能有一个稳定的得分方式兜底。

就这样,小卡的转型进入了收益不断累加的正循环。这样的成功经验当然值得龙狮和崔永熙借鉴。

我在观察崔永熙的过程发现,虽然他看起来略显腼腆,但在比赛里他有绝对的表现欲望。每当他手感好,能连续命中投篮之后,他就不会在处理球时对该投、该突、还是该传犹豫。

但如果他频频打铁,那么就会开始畏手畏脚,有点害怕处理球。

所以说,打磨投篮绝对是崔永熙优先级最高的事情,因为这是能让他提振信心的法宝。

这是小崔差点破职业生涯得分新高的比赛,在这一球之前他已经把手感完全打开了,你可以看到他在小空间处理球变得非常从容,也非常敢打

如果小崔能够像小卡一样,具备阵地战小空间里直接稳定干拔得分的技能包,那样他就有了一个稳定制造威胁的一对一得分手段,从而以此为基础继续发展更多的可能,比如持球组织和其他技能,而不是又被赶回侧翼工兵的位置......

这球的选择其实很有问题,小崔晃出空间之后,面对比自己矮的防守人应该直接干拔,这就是他练出小空间投篮的重要性

而这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事情。毕竟,崔永熙是如今中国篮坛想象空间最为性感的球员,甚至他的成长比杨瀚森还存在更为特殊的象征意义,因为这是完全不一样的球员养成道路。

毕竟我们从前出过姚明,出过王治郅,出过易建联这些老天爷赏饭吃的高塔。

但从未靠着打磨技术和意识,练出来一个“小卡”。

欢迎大家来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后厂村体工队”看看,有更多NBA、CBA相关考古、评论和人物内容>>